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
![]() |
|
978jbs.com | XSB599.COM | 99sbmsc.com | 729tt.com | 8HNS.COM |
S618Y.COM | 98jbs.com | 994sun.com | XSB798.COM | 261SUN.COM |
1555DZ.COM | 166TGP.COM | 518jbs.com | S618V.COM | 1112978.COM |
38XTD.COM | 637xx.com | 206SUN.COM | 8ZTS.COM | 398psb.com |
古镇“西屏”的由来与变迁 地处浙南古县松阳松古盆地的东南部,有个人文底蕴深厚的古镇,民风淳朴、厚德载物,更是个优美温婉而又多情的地方,史称宋代四大女词人的张玉娘诞生于此,就在距今740年前的这方土地上,真人真事上演了一出凄美的爱情大剧,事追梁祝,感动至今。 她是千年古县松阳的县城,她有个很美的名字:西屏! 松阳是我的故乡,西屏是我的故土——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身处异乡,随着年岁的增长愈发魂牵梦萦,于是挑灯翻阅史籍,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风云之中—— 唐代贞元年间西屏叫紫荆村 清朝初年顾祖禹所撰《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年出版)第九十四卷3928页载“松阳县,本汉章安县南乡地,建安四年孙氏所析置松阳县,属会稽郡”,“此为古栝苍地正式建县之肇始”。松阳不仅是丽水地区建县最早的一个县,而且县域很广,直至隋唐松阳县域仍涵括现今丽水市大部以及金华、温州的部分县市。远在一千八百多年之前的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松阳置县时,县治设在瑞应里,又称“旧市”,即今松阳古市镇。古市镇位于宽阔、富饶的松古平原北部,老城区位于松阴溪东北岸,是浙南最古老的城镇。民国《松阳县志》载,在西二十里,古松阳县治,故址犹存,故名旧址,今曰“旧市”,音之讹也”。 清乾隆《松阳县志》载:“旧志云:初,县治建于旌义乡之旧市,屡值水患,唐贞元间郡刺史张增请于朝,改设今地,即古紫荆村也”。据此,具体说是由于旧市(古市)经常遭受水患,在唐德宗李适在位时的贞元年间(公元785年正月至805年8月),处州府刺史张增报请朝庭批准后,始徙于当时的紫荆村现如今西屏街道的城中社区范围。东汉末年起,古市作为古松阳县治长达600余年,而西屏自唐贞元年间作为松阳县城所在,也有着1200多年的历史。自西屏源自唐贞元年间的紫荆村起,文化氛围和气息渐趋浓厚,村民男耕女织更有耕读人家,世代相传积淀成深厚的文化底蕴。2000年评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2014年国家住建部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古紫荆村号乐土,地处松古盆地之腹地。在唐贞元年间紫荆村四周田野宽广,风景优美,面积并不大,大约为今西屏街道的城中社区部分。紫荆是包括松阳在内的我国东南部地区常见的栽培植物,多植于庭园、屋旁、寺街边,紫荆把根深深扎百姓人家的庭院中,一直是家庭和美、骨肉情深的象征。据誉为松阳“活地图”的何为松先生考证:“在盛唐时节,紫荆村不愧为一个风景优美、生活舒适、条件不凡的美好村落”,因之民间俗称为乐土。古紫荆村村风和美,其乐融融,村内庭园屋旁多为种植紫荆,据此而得名。旧名耐性桥(现人民大街“文革”时建造的“红太阳”牌坊近处)就是村口,沿村边还有一条从县城西北乡的四都源汩汩流入、横贯东西的水渠,供田地灌溉和村民洗濯之用,村民在水渠上建有一座石板桥,北进村中、桥南通往村外的乡野。在石板桥的西边不远,还筑有现今犹存的一口水井,乃供古紫荆村民饮用。“小桥、流水、人家”与“古井、树林、乡野”构成古时紫荆村优美的自然风光。 据考证,紫荆村在设县城之前,周边就有因砖文刻有“祝延圣寿”四字而得名的“祝延圣寿塔”,此塔建于南朝梁大同年间(公元535年-546年),比迁县城还要早200多年。又因位于状元坊后称状元坊塔。状元坊原立于隍庙右侧,纪念北宋最后一个状元、隐居在松的沈晦(公元1082-1149年)而建。1966年8月,祝延圣寿塔和状元坊被红卫兵以破“破四旧”的名义拆毁。除此之外,县城里还有诸如“仁寿坊塔”(位于城北仁寿坊社亭内,清末塌废)、“五福社塔”(位于十字路、横街、桥亭街交汇处,上世纪30年代初倒塌)等许多古建筑。由于紫荆村四周田野平阔,扩展空间很大,所以到了宋代,县城就具备了一定的规模,至明成化二十年之前,松阳县城已建有东西南北六城门,分别为东光华门、西治平门、南济川门、北朝天门、西北风臻门和东北瑞阳门。何为松先生还考证认为,元朝之前,松阴溪水自独山潭下就横向铺开分为两路,一路沿今水道东下,另一路则从今师范往市堪头下出东门,因此,市堪头、荷田岭一带是当时县城繁华的航运埠头。 紫荆村西边有座叫西屏山的名山 紫荆村西一里许有座叫西屏山的名山,这座海拔181米、占地方圆86亩的小山,为何叫西屏山呢?概为两大缘由:一是此山位于紫荆村西边,也就是地理原因;二是此山不俗,不似众多山峦那样奇崛,而是如民国《松阳县志》所载:壁立如屏,山顶平旷,嶒岩壁立,林木苍郁。我觉得县志如是所载乃为不俗之形,此山清静幽雅,文气氤氲,才是所谓不俗之真谛。我通过梳理松阳史籍记载、历代诗文和我自小起与此山的亲密接触感受,西屏山不俗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个是西屏山好风景。史籍上记载,旧时山顶上有白鹤殿、山腰中有凌霄台,山下有治平寺、天主庙、真元道院、山后有大旱不竭的偃月池等。相传,北宋书画大家米芾曾亲笔所书“凌霄台”三个大字刻在山中石壁间,今存为北宋书法家缙云人进士胡份补奉。古时曾以“凌霄岚翠”之名列入松阳第四景。自古以来历朝历代松阳本土抑或外籍人士赞叹西屏山的景致,写下过不少优美的诗篇,顺治《松阳县志·卷一》著录的新安人王应兰所作的《西屏山》诗是其中一首,诗云“微云片片坞云闲,偃月波开图画间。花暗小桥通幽径,屏依孤寺出南山。鹘声忽过春晴去,松影频移夕照还。知是扶筇谁有意,吟风米石可相攀。”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山南面东的山腰上还存有一个不知建于何时的六角飞檐玲珑优美的凉亭,供人歇息也增添了不少婀娜曼妙的山景美感。正因为西屏山好风景,曾当选过松阳县第二、第三届人民代表,桃李满天下,以校为家,爱生如子、享誉松阳的擅长绘画尤精花鸟的“老先生”,我在一中读初中时曾教过我图画的詹开钱先生,1974年去世安于此山平旷的山顶,据说,是“老先生”因挚爱一中要在美丽的西屏山上永远望得见母校之缘由。 二个是西屏山好读书。古时,松阴溪南畔俗称为独山的“百仞云峰”离紫荆村比较远,而与犄角之势的西屏山则在村边,且山势平坦,满山碧绿成荫,清静幽雅,乃为我古时松阳人读书吟诗的好所在。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曾任钦州知府的本邑象溪人高焕然在此读书著诗作文,感受良多,他在其诗作《凌霄岚翠》,诗序中云:“山境清幽,固足为读书之所”。特别是自唐宋以来,松阳邑人喜在西屏山读书吟诗,且一时间蔚然成风。光绪《处州府志·文苑》和民国《松阳县志·文学》均有传载:明代家住耐性桥的松阳名士叶永华(公元1601-1640年),常于山上殿中读书著诗文,“文骨峻嶒”、“通诸艺,有倚马才”,于崇祯丙子年间(公元1636年)荣登北榜贤书、称为当时“海内三奇”之一。其诗《西屏山》云:“环眺凌霄阁,开樽对紫薇。片云依寺静,双鸟拂檐飞。野树供幽座,闲花点薄衣。豪吟发天籁,日暮每忘归。”从中让人不难想象出该名士当时在西屏山上“豪吟发天籁”的情景。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贡生,曾就职于教谕的松邑城北人周圣教频游此山,汲水煮茶,因翠滴幽旷的山景而感触世事人生,乃作诗《西屏山怀古》在诗中发出“吁嗟古今人事有迁移,惟有此山崪嵂万古在”的感叹。 三个是西屏山好有趣。上世纪六十年代上叶,我上小学低年级时,趣味文体活动经常安排在此山上进行,比如“抓特务”、“抓坏蛋”的活动,老师将写有诸如“特务”、“坏蛋”等字眼的纸张先让几个学生藏到山中某一区域的石头或树下,然后让大家爬山攀枝地找,找得大汗淋漓欢声笑语。那时尽管许多建筑已不见,但山顶上的白鹤殿还在,我姐夫还曾在殿里做木修缮,记得有个面目清癯和善的老人住在殿里照看的。六十年代末期全民大挖防空洞运动,学校也组织我们学生投入其中,课也没怎么上,老是大半天就上山挖洞,西屏山被挖得千孔百疮,虽如此,于当时我们贪玩的年龄,这实在是好玩有趣的事,这是信笔于此,略记趣味而已。相传北宋时,松阳饮茶之风日甚,茶道盛行,僧侣、文人乐于“斗茶”(即表演茶道)而不疲。松阳人祖谦禅师曾居西屏山白鹤殿修行,他是当时有名的“斗茶”高手,其“尝游京师”,常与好友大诗人苏轼谈诗论禅。一日,与苏东坡饮琼品茗,并为之“斗茶”。东坡钦佩祖谦茶道精深,乃赠诗《西屏山》:“道人晓出西屏山,来施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凤液今何有?东坡有意续茶经,要使祖谦名不朽。”后有人考证说,祖谦禅师居杭州南屏寺,东坡此诗是写杭州南屏山的,题为《南屏山》与西屏山无关。可又人证据凿凿说,东坡是应祖谦禅师之邀到松阳,在西屏山上的白鹤殿品饮松阳茶后写下了《西屏山》诗篇,后人在整理西屏山白鹤殿地基时,发现一石碑上刻有苏轼的这首诗。南屏乎?西屏乎?均为优美之屏,此“论争”为文人添雅趣也! 西屏镇区域和建制也历经变迁 从小村到县治,西屏镇域也历经变迁。自唐贞元年间历600多年之后到了明代,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置6乡,移风乡管7里5都,时紫荆村为其中一里,区域范围大为扩大,南扩至市堪头、荷田岭一带,始设坊隅,有隅4,分别为东隅、南隅、西隅、北隅,坊20,当时地名为太平坊、仁寿坊、济川路等存沿至今。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知县周宗邠将原祀城隍神的长松台重建为城隍庙,凸显了西屏作为县治的地位。至清代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实行地方自治,松阳全县分8个自治区,今西屏街道区域为城区自治区。至民国17年(公元1928年)实行村里制,在城为里,在乡为村,城区分4里。民国19年2月(公元1930年)实行乡镇制,几个村合为一个乡,也有范围较大、较多的小村落组成的村编为乡,里编为镇,城区4里初分东南西北4镇,民国23年(1934年),推行保甲制,县城称城镇,民国29年6月(公元1940年),推行新县制,县城置南镇(驻地十字路)、北镇(驻地耶稣堂弄),与三都、四都等6个乡同属城竹区,民国33年3月(公元1944年),南北两镇合并,始称西屏镇。 新中国建立初期,西屏为第一区属镇,1952年8月改为县属镇,1958年2月,改为城关区属镇。1959年分设西屏镇和西屏管理区,归松阳区改称的红旗公社;1961年改为西屏镇和西屏人民公社,归松阳区(由红旗公社改回原称)。1968年镇社合并,复称西屏镇,1980年7月改为县属镇,1992年,阳溪、水南两乡并入西屏镇,仍称西屏镇。2012年4月,县城分建为西屏街道、水南街道,原叶村乡黄公渡村划入西屏街道。 我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西屏,不仅山水秀丽田园优美、自然生态环境清新优雅,有着耕读传书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张玉娘的一曲“山之高,月之小”,从宋代直到如今仍在古镇的街巷传诵,传递着我故土的优美、温婉、深情和厚意。西屏镇上的石板路和大街小巷乃至旮旯角落,都印有我少儿时期留下的脚丫迹痕、当年读书朗朗的回声和追逐玩耍的欢叫成为如今几多浓重的“乡愁”,而今在外已届花甲,写下这些绵绵文字怀想更添思绪。 注:此文主要参考资料: 《松阳县志》(1995年版,浙江人民出版社) 《松阳县志》(2006年民国版标点本) 《民国松阳往事》(中国文史出版社)何为松编著 《松阳历代诗词》(中国文史出版社)汤光新编著 作者:徐进科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肖土根 吴胜 时间:2020年4月21日
相关新闻 |
网站地图 | MG游戏平台送彩金 | 沙龙国际365手机版 | MG电子网址 |
申博太阳城娱乐网站 | 申博娱乐官方网址 | 申博在线咨询 | 申博直营网 |
皇宝备用网址开户 | 必赢亚洲手机版登入 | 联众彩票客户端下载直营网 | 太子官方网站 |
宝马cs商务平台 | 宝马cs商务平台 | ag国际厅网址 | ag捕鱼平台开户 |
ag盘口开户 | MG电子下载 | ag国际厅官网 | MG电子平台 |
978jbs.com | XSB599.COM | 99sbmsc.com | 729tt.com | 8HNS.COM |
S618Y.COM | 98jbs.com | 994sun.com | XSB798.COM | 261SUN.COM |
1555DZ.COM | 166TGP.COM | 518jbs.com | S618V.COM | 1112978.COM |
38XTD.COM | 637xx.com | 206SUN.COM | 8ZTS.COM | 398psb.com |